日照市以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为纽带,突出居民健康管理、村居医疗卫生服务功能提升、医共体系统内资源整合,探索出了“三四五六”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路子,建立起责任、利益、服务、管理“四位一体”的紧密型医共体。
一、坚持“三级联动”,建设责任共同体。坚持区(县)、镇、村三级联动,明确区县人民政府是办医主体,社会公益性是公立医院基本属性,基层乡镇、村是医疗卫生工作重点,把一体化村卫生室纳入医共体建设,,统筹实施基本医疗、基本公卫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现全区健康服务一体化管理。以岚山区为例,其以区医院为牵头医院,2处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6处乡镇卫生院为成员单位,将全区180处村卫生室、社区卫生站全部纳入医共体。同时,成立区人民医院巨峰分院,打造全区医疗服务次中心,辐射带动北四镇医疗服务能力提升。
二、实行“四个统一”,建设利益共同体。医共体内各成员单位在保持独立法人资格、财政补偿政策、功能定位和公共卫生职责不变的基础上,由医共体理事会对人力资源、财务运营、医疗业务等进行统筹管理,将二、三级医院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到基层,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一是统一团队建设。组建管理团队,各成员单位院长、班子成员、重要科室负责人,由医共体理事会提名并报区卫计局考察、聘任。结合成员单位医疗业务需求,组建对口帮扶技术团队,医共体内统筹专业人员管理,实行“区(县)招镇(乡)用”“镇(乡)管村用”,通过下派、进修、轮训等方式促进人才双向柔性流动。二是统一财物管理。医共体内各单位在独立核算的前提下,根据业务发展需要,经理事会研究同意并报相关部门批准后,对各单位的资金、设备、物资进行调配使用,并按现行财务管理规定如实进行账务处理。三是统一医疗服务。对医共体各成员单位实行病区管理,对各医疗机构临床业务、规章制度、技术规范、培训考核实行同质化管理。四是统一药品耗材。设立医共体药品耗材采购办公室,实行“双品双规”,发挥带量采购优势,进一步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配送效率。
三、打造“五大中心”,建设服务共同体。依托牵头医院,建立健康管理、医学影像、检查检验、远程会诊、后勤服务五大中心,实现区域内资源共享。一是建立健康管理中心。整合基层HIS系统(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公共卫生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数据资源,推动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融合,加强对社区居民的健康管理及指导。二是建立医学影像中心。依托PACS系统(医学影像信息系统),各成员单位影像检查结果即时传阅及信息共享,有效提高了影像诊疗质量水平。三是建立检查检验中心。依托LIS系统(实验室信息系统),构建检验申请、方法、标准及检验报告“四统一”的质控体系,实现了检查检验标本的物流传递及信息共享。四是建立远程会诊中心。以牵头医院远程医疗会诊平台为基础,各成员单位设立会诊工作站,实现远程会诊诊断、医学教育、视频会议等,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五是建立后勤服务中心。整合医共体内后勤服务资源,实行器械统一消毒、被服统一洗涤、耗材统一配送、标本统一传递,发挥规模效应,低运行成本。
四、建立“六项机制”,建设管理共同体。以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为纽带,完善卫生人才激励政策,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推动“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一是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建立紧密的利益共享机制。医共体内实能居民医保按人头总额预付,居民医保基金筹资扣除风险金和大病保险后,作为医共体医保预算总额,承担居民在医共体内和医共体外医疗机构的医疗费报销,实行结余留用、超支不补。结余用的医保基金,在牵头医院、成员单位和村卫生室中合理分配,形成利益引导机制,使牵头医院与成员单位由竞争关系变为合作关系,将医保基金由医院收入变成医院成本,倒逼医共体加强居民健康管理、推动实现分级诊疗。二是明确医疗机构定位,建立规范的双向转诊机制。制定医共体双向转诊制度,明确牵头医院下转病种60个,乡镇卫生院可收治病种82个,其中59个病种由乡镇卫生院自行收治、23个在牵头医院帮扶下收治,制定转诊流程和责任分工,保证双向转诊流畅,区医院、乡卫生院,村卫生室由过去的1:1:1竞争关系转变为1+1+1合作关系。三是前移疾病防控关口,建立全面的健康管理机制。以公共卫生服务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重点,借助“互联网+医疗”发挥健康管理中心健康大数据分析、医疗数据管理,公卫数据管理、远程培训职能,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提高对基层群众的健康管理水平,加强医卫融合,发挥乡村医生和计生专干的作用,建立“十统一”签约服务机制,做细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基本公卫。四是加快薪酬制度改革,建立动态的激励约束机制。医共体内引入竞争机制,建立高效灵活的人事分配制度,打破用人上的“铁饭碗”和薪酬上的“大锅饭”。全面推行岗位管理和聘用制度,增加奖励性绩效工资总量,确定底薪、绩效标准、岗位系数,经绩效考核后发放薪酬,合理拉开收入差距,激发医务人员特别是业务骨干积极性。五是结合基层实际需求,建立有效的能力提升机制。实行“一院一策”,为各乡镇街道量身订做临床专业发展计划,在对口支援基础上,通过人才招引,进修轮训、下派执业等形式,促进人才的双向流通及统筹调配,由牵头医院下派技术团队,实行病区管理,指导查房、会诊手术,免费接受基层进修学习。六是以群众满意为导向,建立科学的督导考核机制。制定医共体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细则,定期期组织考核评估,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考核重要内容,定期对各单位进行社情民意调查及业务考核,对群众满意度低的一票否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