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网手机版

首页 > 生命科学 > 资讯 > 文章详情页

Lancet Infect Di:基因序列法可作为监测抗结核药物耐药性的有效工具

在许多国家,由于药物敏感性表型检测的局限性,定期监测抗结核药物耐药性的形成会受到限制。2018年6月的《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刊载了一项研究,旨在评估基因测序法在抗结核病药物耐药性监测上的应用。

该研究在7个国家(阿塞拜疆、孟加拉国、白俄罗斯、巴基斯坦、菲律宾、南非和乌克兰)的医院和诊所中开展,用基因测序的方法评估分离出的结核杆菌对利福平、异烟肼、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吡嗪酰胺、卡那霉素、阿米卡星和卷曲霉素的耐药性。对每种药物,通过比较校正后的耐药性发生率(通过基因测序法确定)和真正的耐药性发生率(通过表型测试确定),来评估基因测序法的准确性。

2009年11月至2014年5月期间,共招募7094名结核病患者参与研究,从这些受试者身上分离出结核杆菌。在所有结核病病例中,通过基因测序法预测耐药性发生率的敏感度分别为:rpoB基因,91%(95%CI,87-94)(对利福平的抗药性);katG基因、inhA基因和fabG启动子基因合并结果,86%(74-93)(对异烟肼的抗药性);pncA基因,54%(39-68)(对吡嗪酰胺的抗药性);gyrA和gyrB基因合并结果,85%(77-91)(对氧氟沙星的抗药性);gyrA和gyrB基因合并结果,88%(81-92)(对莫西沙星的抗药性)。对几乎所有药物和在大多数情况下,基因测序法得出的耐药性发生率和表型测试得出的发生率有很大的重叠。

研究认为,基因序列法可作为监测耐药性的有效工具,为资源贫乏国家的抗结核药物耐药性监测工作提供新的手段。在将基因测序法广泛用于监测之前,需要将DNA提取方法、记录和报告术语以及数据解释方法标准化。

该研究由比尔及梅林达·盖茨基金会,美国国际开发署,全球结核病药物开发联盟赞助。

原文出处:Zignol M, Cabibbe AM, Dean AS, et al. Genetic sequencing for surveillance of drug resistance in tuberculosis in highly endemic countries: a multi-country population-based surveillance study[J]. Lancet Infect Dis. 2018 Jun;18(6):675-683. doi: 10.1016/S1473-3099(18)30073-2.

链接: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9574065

【版权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科学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科学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biz@minimouse.com.cn

版权所有 中国科学网www.minimous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