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威海市启动了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2014年实现了全覆盖,2015年被确定为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试点城市。2016年,参与改革的公立医院总体运行良好,出现了“四降一升两持平”的良好态势。“四降”即药占比(不含中药饮片)为28.41%,同比下降3.4个百分点;门急诊次均费用同比降低6.1%,住院次均费用同比仅增长0.06%,两项增幅分别下降25.1和10.27个百分点;平均住院日下降1.06天,医药费用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医院运行效率得到提升。“一升”即医务性收入占医疗收入比例同比提升1.42个百分点;“两持平”即检查化验和卫生材料收入占医疗收入比例同比持平,医疗收入结构更加优化。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对2016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表扬激励的通报》(国办发﹝2017﹞34号),威海市被表彰为2016年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成效较为明显的试点城市。
破除以药补医,健全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
一是腾空间。自2012年起,在全省公立医院率先推行了药品、耗材和检验试剂集中配送改革,每家医院配送企业由原来的50多家精简到3-5家,既解决了“小、散、乱”等问题,又降低了廉政风险,医院药品、耗材和检验试剂采购成本下降7.7%。2016年又成立了公立医院药品采购联合体,充分发挥带量采购优势,进一步挤压药价虚高水分,为调整医疗服务价格腾出了空间。
二是去加成。坚持市域一体、同步推进的原则,市县两级公立医院全部取消了药品加成。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减少的合理收入从三方面解决: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解决80%,由财政负担10%,由医院通过挖潜、降耗、增效解决10%。
三是调结构。在2013年价格调整基础上,2015年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的原则,全市统一核算,同步调整6类1895项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平均提高55.4%,使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得到合理体现。2016年降低了大型设备检查费等210项医疗服务价格,又同步提高诊察、护理、经血管介入诊疗等116项医疗服务价格。在省级放开130项的基础上,威海市又放开了整形美容及中医类等147项医疗服务项目价格。
四是保衔接。将调整的医疗服务项目全部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不增加群众负担。各级财政依据试点医院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测算情况统筹予以补贴,2016年市级财政应补偿1029万元,已足额拨付到位。
改革管理体制,逐步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一是成立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市级组建由常务副市长任主任、分管副市长任副主任、由相关部门和利益相关方组成的市级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出台了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办法,建立了公立医院运行分析会议制度,强化了监管力度。
二是创新编制管理。自2016年起,对公立医院实行人员控制总量备案管理,公立医院在人员控制总量内自主用人。截止目前,全市13家城市公立医院新增备案人员483名,并实现与在编职工同工同酬同待遇。
三是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将10处公立医院纳入试点范围,试点医院已全部组建了理事会,出台了理事会章程,召开了理事会议,初步形成了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
四是加强综合监管。各级行政主管部门落实行业管理责任,通过规范医疗、完善医保、改革医药等政策联动,推动实现医疗费用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医保基金运行和群众承受能力相协调。在所有公立医院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和成本核算工作,全面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在三级公立医院实行总会计师制度,提升医院管理水平和资源使用效益。
实施分级诊疗,为群众提供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
市政府出台了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实施意见,以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为核心,以医联体建设为载体,以远程医疗为手段,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依托,以高血压、糖尿病等50种慢性病、常见病作为突破口,配套差异化的医保和价格政策,逐步构建分级诊疗就医格局。
一是科学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共创建三级医院9处,达到每个区市均有1家以上三级医院。对12处县级医疗卫生机构进行了新建改造,对52处镇卫生院、29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1025处村卫生室进行了标准化建设,努力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二是开展医联体建设。推行4种组织模式。
1.市级医联体。5处市级三级医院与12处二级医院、17处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构建“1+X”以技术为纽带医联体,纵向整合医疗资源,形成资源共享、分工协作的管理模式。2016年,选择威海市中心医院(三甲综合医院)与威海高区管委签署共建协议,开展紧密医联体试点,破除行政区划、财政投入、医保支付等方面的壁垒,全面托管初村镇卫生院,推行医联体内人、财、物统一管理、医保打包支付、药品有效衔接,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推进,医联体建设成为服务、责任、利益和管理共同体。
2.县域医联体。重点建立以“县级医院为龙头,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的县域医联体管理模式,全市10处县级医院与68处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组建县域医联体,并实现镇村一体化管理,强化了县级医院的城乡纽带作用和县域龙头作用,构建县镇村三级联动的县域医疗服务体系。
3.跨区域专科联盟。依托省级、市级临床重点专科,与国家级、省级医院跨区域组建专科联盟16个,聘请院士、国医大师、知名专家等100多名,威海市英才计划予以专项经费支持,有效提升了全市消化、神经内科、骨科、儿科等专科重大疾病救治能力。
4.远程医疗协作网。按照智慧医疗建设项目总体部署,投资400余万元,为全市85处基层医疗机构统一配备远程会诊视频终端及远程心电终端,形成了以威海市立医院、威海中心医院2处三甲综合医院为中心、覆盖全市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远程诊疗服务体系,利用信息化手段为基层群众提供远程医疗服务,有效提高了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和医疗服务整体效率。
三是加快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组建服务团队450多个,签约家庭58.14万户,向居民提供长期连续的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服务。通过优化签约服务内涵,促进基层首诊。
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打造威海特色中医药服务模式
自被确定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后,该市着力健全政策机制,强化政策引导,加大改革力度,努力推动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
一是推进中医支付方式改革。将符合条件的中医诊疗项目、中药品种和中药制剂纳入了医保支付范围,取消了中成药和中药饮片的个人先自付比例。参保人员在各级中医院住院或门诊慢性病治疗,在起付线、报销比例等方面均享有优惠政策。今年还将筛选部分中医适宜技术,将其门诊费用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
二是扩大实施中医优势病种收费方式改革。在全省率先开展中医优势病种收费方式改革,分三批推出了39个中医优势病种,全部实行了定额收付费。通过精准测算中西医治疗方式单病种收费差距,适度提升中医优势病种收费水平,调整后39个中医优势病种收费标准平均为西医收费的89%。据测算,每治疗一例骨科病种,城镇职工医保病人实现零负担,其他患者平均节省费用支出近9000元,患者缩短住院天数20多天,医保基金平均减少支出约6400元,医院纯收入增加1800多元,真正实现了医院、患者和医保三方共赢。
三是实施名医名科名院建设工程。在全省率先实施了国医大师带徒计划,聘请了9名国医大师带徒培养了20名骨干人才。“十二五”期间共培养国家和省级高层次优秀中医临床人才5名,创建国家级中医重点学科和专科9个、省级重点(特色)专科20个;创建三甲中医院3处,二甲中医院1处,达标国医堂覆盖率达到80%。今年新建25处,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达标国医堂全覆盖。同时,依托威海市中医院组建了威海市中医医疗集团,正在申请创建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推动了中医药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