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促进投资项目加快落地,高新区持续深化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精简环节、压缩时限,极大缩减审批时间,不断提升企业和群众办事的便利度。
一是试行容缺审批,精简审批材料。为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及办事效率,深化“一网通办”前提下“最多跑一次”改革,全力满足企业和群众办事需求,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高新区梳理容缺受理政务服务事项22项,已于2022年11月29日予以公布。
二是推行并联审批,减环节减时间。按照昆明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流程图明确的并联审批事项,高新区结合自身实际,认真对照梳理,对可以采取并联审批的事项实行并联办理。同时,由企业服务中心按照“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证”的审批服务模式,对申请办理审批服务事项进行分发各责任部门,积极推进行政许可规范化进程。同步还建立审批联席会议制度、沟通会商协调机制,对重大建设项目审批涉及现场踏勘、现场核验、技术审查、专家论证、听证等需要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共同参与、提供审批保障的事项,行政审批局及时牵头相关部门组织协调会商会审会办,各行政主管部门依照职责职能同步开展相关工作,形成审批工作合力。
三是规范容缺审批、告知承诺清单。高新区聚焦重大建设项目在行政审批过程中的“难点”“痛点”和“堵点”,大胆探索创新,在全省率先推出工业项目建设容缺后补2.5审批制度,有效破解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周期长的难题,为项目落地加快建设进度提供有效制度安排。与此同时,高新区制定《昆明高新区构建重大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工作方案》,进一步对重大项目各要素、各环节进行梳理,在原基础上,继续精简提交材料、压缩审批时限,扩大告知承诺制和容缺审批范围,梳理的容缺审批、告知承诺实施清单及时进行公布,并实行动态跟踪管理。
四是加大要素保障。出台《高新区项目落地水电气网要素保障工作方案》(昆高开委通〔2022〕64号),联合水电气网有关公共服务企业,明确专人建立专班,组建“高新区水电气网要素保障联席办公室”,实现了联席办公、水电气网联合报装“一次办”、联合踏勘机制、行政审批帮办代办,及开始实行水电网临接垫资先建机制,尽可能保障项目落地各要素均能及时实现,提前实现水电气网政企信息互通共享、水电气业务“一网通办”、外线工程项目分级分类管理、优化完善“占用、挖掘城市道路”行政审批等可切实提升企业满意度和获得感的工作要求。
五是不断优化审批流程。率先开展环评与排污许可“两证合一”试点改革,出台《环评审批与排污许可“两证合一”实施方案(试行)》,推进排污许可制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衔接融合,首次实现建设项目的环评与排污许可并联申报、并联审批,切实破解企业反复提交审批资料的难点,实现环评批复与排污许可证两项行政许可事项“同步审批、一次办结”的服务新模式。同时对满足《云南省生态环境系统应对疫情影响支持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措施》中“环评告知承诺制审批改革试点范围”的44类建设项目实行告知承诺制审批,建设单位编制完成项目环评文件并做好相关承诺后“即来即批”,受理当天出具审批结果并在网上公开。2022年8月,高新区首个“两证合一”审批试点项目顺利落地的信息发布,得到多家官方网站和媒体的好评。不仅在省、市生态环境部门、昆明市政府及市级相关部门的网站发布和转载,同时也被人民融媒体(人民网)、腾讯网、云南信息港、昆明日报等媒体以及云南省排污许可交流平台等行业内网站转发或转载,得到兄弟单位的点赞和认可,为全市生态环境审批制度改革提供成果和经验。
(政务服务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