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网手机版

首页 > 科技 > 资讯 > 文章详情页

“第八届航天技术创新国际会议”成功召开

 9月3日至6日,“第八届航天技术创新国际会议”在上海成功举行。本次大会由中国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作为指导单位,国际宇航科学院、中国宇航学会及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共同主办,《宇航学报》编辑部、《Advances in Astronautics Science and Technology》编辑部、上海市宇航学会及《上海航天》协办。    会议主题为“航天突破性技术创新”, 包括主旨报告、技术分论坛、展览等活动,涵盖运载火箭与发射技术、卫星有效载荷与应用、人类空间站与太空探索、空间科学与机器人太空探索、商业航天新技术新模式、颠覆性技术与应用等六大领域,共征集论文142篇,来自10余国家的370余名嘉宾和代表参加会议。

 

 

9月4日上午,会议举行开幕式。国际宇航科学院副主席刘纪原,国家航天局国际合作司副司长余琦,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中国卫星导航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杨军,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保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国瑛,南通航家航空技术有限公司、苏州仲航航空技术有限公司法人仲维洋,国际宇航科学院主席团成员包为民,国际宇航科学院主席团成员Filippo Graziani,英国蓝色深渊(Blue Abyss)公司空间培训运营总监Vladimir Plester,东京工业大学精密工学研究所所长、教授、日本虚拟现实学会会长佐藤诚,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教授、机器人技术研究所所长Amir Shapiro等国内外嘉宾及37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开幕式由中国宇航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一然主持。刘纪原在致辞中希望广大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围绕“和平利用空间技术、增进全体人类福祉”这一宗旨,发挥院士智慧,为世界宇航未来贡献力量。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航天科技工业的主导力量,多年来集团公司与国际宇航科学院等国际组织和各国航天机构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合作,杨保华表示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集团公司愿与世界航天界的同伴一起努力,共同打造人类外空命运共同体。陈国瑛表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大力推动构建商业生态圈,集团愿同世界各国同行一道,强化国际合作,共同创造人类美好生活。余琦表示“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将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努力实现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目标,让“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更好惠及全体人民。围绕各国关心的中国空间站国际合作政策问题,林西强表示,中国载人航天已经迈入全球合作的新时代,将秉持“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与世界各国开展务实交流与合作。针对北斗系统的后续应用和产业化问题,杨军表示未来北斗系统将与互联网、物联网、5G、大数据等深度融合发展,推动人类社会加速迈入智能信息时代。

 

 

围绕航天国际合作、深空探测、人工智能、载荷技术、航天运载等领域,会议安排了来自国内外16位航天专家的主旨报告。内容涉及国际宇航科学院在推动航天国际合作和航天学术交流、创新等方面所开展的工作, “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倡议的宗旨、内容、建设思路及取得的进展,太阳系边际的航天探测策略和关键技术,中国空间科学探测任务的未来发展规划,嫦娥四号月球背面软着陆任务研制过程中的技术创新,中国在电离层探测领域的重要任务及取得的成果,中国可重复使用航天运输系统的未来计划和关键技术进展,人工智能等技术在航天领域的应用与前景,卫星星座、有效载荷、制导控制等领域的创新发展,以及当前空间法律面临的新挑战等。

 

 

9月5日,会议举行了技术分组研讨,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空间科学与太空探索、卫星有效载荷与应用、航天发展新模式与发射技术三个领域进行了交流讨论。9月6日,会议主办方组织与会代表参观了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的运载火箭总装测试中心、空间交会对接实验室和空间电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版权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科学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科学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biz@minimouse.com.cn

版权所有 中国科学网www.minimous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