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网手机版

首页 > 科技 > 资讯 > 文章详情页

首届京津冀智能交通发展论坛盛大启幕 雷科防务受邀出席共话车路协同

 2020年10月23日,第一届京津冀智能交通发展论坛暨2020年北京智能交通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本次大会由北京市智能交通协会主办,以“新基建 新交通 新协同”为主题,诚邀华北各地市政府单位领导、科技企业、高校科研等各业精英代表,共谋新基建时代下智能交通建设前景。雷科防务(股票代码:002413)作为车路协同领域先行者,受邀出席本次盛会,并在“自动驾驶与车路协同论坛”做出重要分享与创新成果展示。

交通领域发新芽,车路协同正出发。伴随着智能网联时代加速到来,电子、信息、通信等技术与汽车产业加速融合,智能网联汽车正在成为新时代“跨界”产物吸引着车企龙头和科技巨头争相涌入,战略高地,无限蓝海。然而,从2009年至今,以单车智能为侧重的自动驾驶,在AI依赖性强、极端工况软件处理能力、道路测试里程等方面暴露的问题逐一显现,人们愈发认识,车路协同的智能网联才是未来趋势,车和路本身就是不可分开的整体。

多年务实笃行,深耕车路协同领域发展

车路协同系统,不仅仅是要求汽车的感知能力(车载传感器与检测算法等),更侧重于在道路上发力布局,雷科防务智能网联业务高级顾问刘飞宇在论坛中,向与会嘉宾详尽介绍了雷科防务多年车路协同领域拓展与深耕,包括智能路侧感知系统、多目标动态定位毫米波雷达、多目标识别定位视觉系统、边缘计算节点在端侧等。

雷科防务智能网联业务高级顾问刘飞宇进行论坛分享 

雷科防务智能路侧感知系统 ,具备测距测速、自动识别目标等功能,可对通行道路车辆和行人速度、类型、位置等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对通行道路车辆和行人运行轨迹进行实时跟踪,籍此支持各种交通场景应用功能;多目标动态定位毫米波雷达 ,距离检测精度达到0.5m,车辆数量检测准确率优于99%,可实现200m/500m/1000m三种不同的距离覆盖,实时给出目标物的经纬度、速度等信息;多目标识别定位视觉系统 ,融合机器学习目标自动识别技术,实现运动目标类型与运动状态的自提取;边缘计算节节点 ,在端侧利用超过32TOPS的超大算力,实现多元传感器融合处理和场景态势分析,最后通过车联网通信实现安全预警、辅助驾驶等应用功能。

由技术创新到应用落地  为车路协同领域迸发强劲动力

2020年是我国推动“新基建”战略的元年,深度融合了汽车、通信、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产业的车路协同系统,成为推进“新基建”步伐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近日团体标准《合作式智能运输系统车用通信系统应用层及应用数据交互标准第二阶段》进入公开征求意见阶段,定义了第二阶段的12个应用场景和9个新交互消息,“车路协同”技术轮廓日渐清晰,以信息服务/效率/安全/交通管理/智能驾驶为结果导向的应用场景成为企业进一步追求的重要答卷。

为满足落地场景应用,践行科技企业使命,雷科防务早在几年前就已开始车路协同的拓展与布局,并在全国多地进行智能网联车路协同示范区试点推广工作。近日,由北京理工大学和雷科防务联合规划的“中关村国防科技园智能网联示范系统”正式亮相,雷科防务承担了包括“智能路侧系统、智能管控和显示系统以及信息处理及远程监控平台”等核心技术建设工作,并在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肖亚庆,党组成员、副部长王江平一行参观考察后,获得高度评价与认可。此外,包括北京海淀区环保园智能路侧示范项目、河北新元高速智能路侧感知系统应用、武汉城市十字路口智能交通监测项目、包钢智慧矿区无人驾驶车路协同项目等,均已实现应用场景落地。

北京理工大学国防科技园智能路侧感知系统应用

海淀区环保园智能路侧感知系统应用

河北新元高速智能路侧感知系统应用

车路协同,助力新交通变革,科技创新,加速新基建落地布局。雷科防务将秉承新基建发展愿景与新交通落地要求,以车路协同为主体,以技术创新和应用场景为两翼,作为行业先行者为车路协同领域提供强劲引擎,焕发新的市场活力,为我国政策规划发展贡献企业力量。

【版权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科学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科学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biz@minimouse.com.cn

版权所有 中国科学网www.minimouse.com.cn

{"error":401,"message":"site error"}http://www.minimouse.com.cn/plan/2020/1027/84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