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网手机版

首页 > 科技 > 资讯 > 文章详情页

度假区以“生态立区”加快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

度假区以“生态立区”加快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 中国科学网www.minimouse.com.cn

昆明捞渔河湿地公园位于滇池东岸,占地800亩,湿地率达75%,被称为“滇海之肺”。近年来,昆明滇池度假区管委会大力推进入湖口及湖滨湿地生态保护、水质净化功能提升工程,削减了入湖污染物总量,使入湖水质得到明显改善,捞渔河湿地公园成为一个集滇池治理示范、生境保护与恢复、公众湿地生态体验及科普宣教于一体的城市近郊国家湿地公园。

“这种叫小老虎,上面叫白色海滩,那个叫夏日火焰,我们每年培育很多很多盆,差不多有3万多……”这段时间,捞渔河湿地公园又美成了画中的样子!8万多株大丽花迎风而立,将描写大丽花的“貌似牡丹颜甚丽” 诗句,还原成了现实。

度假区以“生态立区”加快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 中国科学网www.minimouse.com.cn

捞渔河湿地公园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张语珂:“有一百多个品种,花最大的直径应该可以到20公分了,很突出那种可能会到25公分。”

捞渔河湿地的“花季”颇有名气,3到5月的郁金香、6月的唐菖蒲、9月的大丽花、10月的格桑花……一年四季不间断绽放的鲜花吸引了大量游客。自2015年开放以来,已有超过500万人次入园,平均下来,每天都有5000多人来游玩,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以园养园”的公益性公园。

度假区以“生态立区”加快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 中国科学网www.minimouse.com.cn

“我们现在走的这条道是原来农田的基根道观景台,围栏外面有一排树是原来的,退田还湖当时就留下来了……”

上世纪,由于大规模围湖造田,昆明滇池湿地逐渐变为鱼塘、农田,滇池自净能力不断下降,水质逐渐变差。2010年,捞渔河湿地公园开始实施退田环湖、恢复植被,完成初期建设。随着滇池生态修复工程的不断推进,2015年,一条平均宽度约200米、面积约33.3平方公里、区域内植被覆盖超过80%的闭合生态带成型。

在公园内的观光慢行系统,游客不但可以骑车穿梭在郁郁葱葱的树林里,还能够看到湿地净化过后的清澈的水流入滇池的样子。

度假区以“生态立区”加快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 中国科学网www.minimouse.com.cn

“两边都是中山杉的生态湿地,起到一个是沉淀一个是吸附,过了水上森林湿地的话,下面就是静止塘沉淀杂质,再下去经过草本湿地的进化以后就流入滇池了……”

捞渔河湿地公园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张语珂介绍,捞渔河湿地公园内,32000多株中山杉组成的林带下修筑了很多布水导流堤埂,堤埂把中山杉林带下面的水域分割成多个部分,日均流量最高达5000m³的水在这里被“人为”增加停留的时间,净化作用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结合地形特点,捞渔河湿地生态系统依托河道整治工程太高水位,使捞鱼河水以无动力方式自流进入湿地,通过湿地系统净化后流入滇池,经检测,净化后的入滇水质由原来的五类改善为四类水质,湿地净化功能明显。

度假区以“生态立区”加快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 中国科学网www.minimouse.com.cn

以水体净化、生态修复、生态保育功能为主,“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推进,换回的是滇池生态圈的恢复。目前,湿地内的动物和植物种类都比较丰富,据国家自然科学资金资助项目研究滇池鸟类观测到182种,其中国家二级保护物种有9种。

而作为昆明最具代表性的环境保护型自然生态湿地,捞渔河还依托原有农田道路建设园路,新建湖滨步道、林间栈道、自行车道等游道,在滇池一级保护区以外建设配套服务区,推行生态旅游,为春城市民再添“大氧吧”。

如今,包括捞渔河湿地在内,昆明市共建成海东、王官、东大河等湖滨生态湿地5.4万亩,这些湿地像一串美丽的"翡翠项链"环绕着母亲湖,形成保护滇池的生态屏障,也方便了市民们亲水近水,共享滇池治理成果。

【版权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科学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科学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biz@minimouse.com.cn

版权所有 中国科学网www.minimous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