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路小麦溪公交站台有占道经营,请立刻赶往。”在红云街道综合治理中心电子显示屏前,工作人员发现辖区占道经营情况后,通过对讲机通知最近的城管队员赶往现场,3分钟不到,一辆城管中队执法车到达现场,10分钟道路清爽了。
据悉,五华区红云街道举行综合治理中心揭牌,标志着红云街道完成了吹哨报到工作机制体制及硬件设施的建设。
“三声哨“乱点不再乱
一声“集结哨”,6月24日昆明遭遇单点暴雨,街道吹响应急哨,区城管局等11个区级职能部门310余人、15辆执法车辆、2台工程机械报到,依法对严重影响雨水下泄的石古山片区违法建筑进行紧急拆除,连续奋战十余天,拆除违法建筑约48000平方米并将场地清理完毕,为修建滞蓄池从源头上治理石古山水患铺平了道路;一声“民生哨”,银河星辰花园小区供水主管道爆裂停水,因配件需原厂制作不能及时修复,街道吹响“民生哨”,2天内铺设了100余米的临时供水管为断水小区实现紧急供水;一声“共建哨”红云街道把辖区各类社会资源和力量都“统起来”“团起来”,目前已经有40余家辖区单位参与“报到”。 自从3月份五华区全省率先启动实施“吹哨报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改革后,红云街道主动对标学习首都北京工作经验,通过构建以党建为引领的简约高效的基层治理体制机制,着力破解城市管理、基层治理、服务群众、推动工作落实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健全机构为“吹哨”提供保障
在五华区开展“吹哨报到”机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为民的“哨声”要如何奏出实效?红云街道通过完善基层管理体制,把党建和社会治理有机结合起来,梳理出“1+3+N”的工作模式外,还让司法中心入驻,提升为民服务能力水平。 在红云街道综合治理中心正式投入使用前,街道就成立了“兼和式”党支部,将支部建到中心,以“一条主线,两个推进,三个作用,四个层面,五项任务,留个破解”引领社会综合治理。 在综合指挥室里,9块液晶屏组成的指挥调度大屏幕上,432个摄像探头覆盖全街道重点点位监控。红云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张忠介绍,通过指挥系统的统一调度,第一时间发现问题、查出问题。同时中心还定期召开会议,依据网格中心大数据分析,对辖区存在的问题进行精准分析研判,制定辖区综合治理工作计划,组织开展综合执法活动。 红云街道“吹哨报到”工作机制开展以来,街道吹哨14次、社区吹哨5次,结案率为100%,解决了一批服务群众、服务民生“最后一公里”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