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5日,北京市疾控中心防护所党支部以“传承防护所优良传统,弘扬疾控人工匠精神”为主题开展了主题党日活动,邀请四名从防护所退休的老专家和老所长,与全所职工进行了爱岗敬业座谈。座谈会由防护所支部书记白斌同志主持,中心党委委员、工会主席娄云同志出席座谈。北京市放射卫生防护所组建于上世纪50年代末期,王时进老师在60年代初期就加入了这个集体,他给我们讲述了那个年代所面临的许多困难,也讲述了防护所的前辈们如何攻坚克难,利用有限的条件,创造了多个国内第一,如在国家第一次核试验后在北京地区成功监测到放射性落下灰,全国第一个出台辐照装置放射防护管理办法,如此等等,不胜枚举。我们许多年轻的同志第一次听到,原来在那个年代,防护所就确立了“三心三性”的自身定位,它们是“人心、专业心、社会心”和“行政管理性、科学研究性、技术服务性”,这让在场的同志们深深敬佩前辈们的智慧和高瞻远瞩,也感叹现在工作条件的来之不易。
与王时进老师同已八十高龄的杜国生老师,作为十一次核试验的亲历者,他说到,现在电视台正在播放的《有个地方叫马兰》,里面所描述的艰苦条件都是真实还原了当时的情况。到防护所工作后,杜国生老师和当时所内的老专家们一同创建、创新方法技术,研发试验工具。他对全所同志叮嘱道:共产党员,尤其是科所领导,必须要讲奉献,必须要让党支部成为基层战斗堡垒,要让党员在基层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共产党员不能跟群众抢利益,不能让群众戳脊梁骨!现在的同志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专业方面,防护所要有基础、有技术、有积累,没有专业技术就没有话语权!疾控中心就应该有说“不”的能力、底气和水平!
最近退休的王新明老师和万玲老师也对全所同志提出了新时期的期望和要求:现在的同志们工作要更细致,要清楚自身的责任,要保证工作的质量,不能仅限于工作的数量,不只是做重复性的工作,要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要从点到面,指引国内相关工作的前进方向!防护所今天所取得的成就,离不开老同志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牛顿曾经说过一句谦虚自知而又充满智慧的话,“如果说我看得更远的话,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其实大家都是站在防护所老一辈同志的肩膀上,要以现在为基础,要多想、多思考,要活到老学到老,要不断提高,不负青春!
聆听了几位老专家和老所长对防护所的创业史、奋斗史、成长史的潺潺讲述,全所同志感慨万千,纷纷表示一定要接好老同志手中的旗帜,一定要传承好防护所的优良传统,一定要齐心协力去开创防护所的美好明天!
栉风沐雨,创六十载辉煌;杨帆启航,永远都在路上!随着职能的转变与调整,防护所面临的工作任务和要求也发生了变化,我们要学习老同志的付出与钻研精神,学习老同志对事业的执着和追求。新一代的防护所同志,要传承优良传统,接好接力棒,对照自身找不足,要有“抓住问题不放手,不解决问题不罢休”的勇气和毅力,弘扬新一代疾控人的工匠精神!
【版权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科学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科学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特别提醒】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 biz@minimouse.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