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记者从五华区民政局地名办获悉,五华区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圆满完成,共采集地名3638条,其中图解获取114条,外业实地采集获取3524条,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五华区各地名的名称、位置及相关属性信息。
据悉,为确保启动顺利,五华区按照国务院、云南省、昆明市地名普查的要求,专门出台《五华区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实施方案》,建立“政府领导、民政牵头、部门协作、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主动请示汇报、强化部门协作,注重专家论证把关,充分发挥技术服务单位优势,制定了《五华区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质量管理规定》等工作规章制度,广泛开展了动员大会、启动会、协调会等普查宣传工作,形成了全区一盘棋的工作态势,确保了普查工作规范进行。
据统计,在历时四载,五华区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数据在1981年第一次普查的基础上,共搜集地名调查目录3524条,通过外业实地踏勘采集多媒体和经纬度信息地名3638条,其中图解获取114条,外业实地采集获取3524条。通过内外作业、专家认证、走访座谈、核查审定,逐级审核把关,共形成涉及11大类63小类的地名2905条(含高新区),其中陆地水系类地名23条,陆地地形110条,行政区域类地名12条,群众自治组织类地名99条,非行政区域类地名46条,居民点类地名827条,交通运输设施类地名632条,水利、电力设施类地名118条,纪念地、旅游景点类地名124条,建筑物类地名204条,单位类地名710条,历史地名117条。标绘工作图65幅,修改整饰地名512条。制作地名标志登记表234份,设置或更换重要地名标志234余块,审音定字1条,完成标准化处理地名7条,完成跨界自然地理实体普查地名共88条,较好地反映了五华区30年经济社会发展、地名历史的变迁,基本达到地名普查工作的规范要求。
据了解,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是党中央、国务院在中国特色社会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开展的一次重要国情调查。从2014年7月开始,历经4年多时间。全国共采集地名约1322万条、地名标志约74万个,修测标绘标准地名图2.4万多幅,比较全面地掌握了各类地名的名称、位置及相关属性信息。
下一步,五华区将按照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求,继续做好普查成果完善和转化利用工作,更好地发挥地名普查成果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便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基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