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网手机版

首页 > 生命科学 > 资讯 > 文章详情页

北京市疾控中心8月份新闻通稿

一、疫情概况
2018年7月1日-31日,全市共报告法定传染病20种16238例,死亡12例。乙类传染病报告比前一月下降6.26%,比去年同期下降5.76%;其中痢疾比前一月上升18.14%。丙类传染病报告比前一月上升62.78%,比去年同期上升35.00%。
乙类传染病报告病例数居前五位的病种依次为:肺结核、痢疾、梅毒、病毒性肝炎和猩红热,占乙类传染病报告总数的89.79%。丙类传染病报告病例数居前三位的病种依次为:手足口病、其它感染性腹泻病和流行性腮腺炎,占丙类传染病报告总数的98.38%。
二、暑假预防夏季肠道传染病
进入夏季,我市温度和湿度均较高,肠道传染病也随之进入发病高峰。2018年7月,北京市共报告其它感染性腹泻病例4396例,比去年同期水平(5458例)下降19.5%;报告急性胃肠炎聚集性疫情3起。暑假期间,参加夏令营、培训机构的人数较多,外出旅行、就餐的市民也较多,预计八月仍为我市肠道传染病的高发期,不排除聚集性或暴发疫情发生。针对以上情况,北京市疾控中心提醒广大市民:
1、日常生活中,勤用肥皂或洗手液及流动水洗手;减少生冷食物的摄入;不建议生吃海产品,注意生熟分开;生吃瓜果蔬菜时要洗净,不食用超过保质期或变质的食物。
2、外出旅游时,若没有流动水洗手时,可提前准备免洗洗手液;尽量不饮用生水或地表水;不选择没有卫生资质的餐馆或路边流动摊位就餐。
3、参加夏令营或培训机构时,人口密集,较容易出现肠道传染病,组织机构应注意做好晨午检,注意监测团队中是否有出现发热、腹泻、呕吐等症状的人员,发现后要及时隔离和治疗,加强培训机构的环境卫生,提高防病意识,避免疾病的传播和流行。
肠道传染病高发期,把好“病从口入”关是关键,一旦出现腹泻、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建议您及时到肠道门诊就诊,不要擅自服用抗生素或止泻药等。
三、暑假预防手足口病
目前我市已经进入手足口病高发季节。2018年7月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8213例,比前四年同期平均水平上升31.11%。
那么什么是手足口病呢?手足口病是由EV-A71、CV-A16、CV-A6等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5岁以下儿童易发;主要经胃肠道(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亦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传染性强。往年监测数据显示,我市手足口病报告主要集中在5-11月份,发病高峰为5-8和11月份。
暑期如何在家做好预防,避免孩子得手足口病呢?
由于手足口病主要经过接触传播,因此家长或者孩子进食前、如厕后、外出回家后应洗手,家长处理呕吐物或更换尿布后应洗手;全家尽量吃熟食、喝开水;孩子用的玩具、被子、尿布、奶瓶、奶嘴、餐具等要经常晾晒或高温消毒;避免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成年人也可能感染肠道病毒,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没有症状的,但仍具有传染性。因此家中经常照看孩子的成员需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将肠道病毒传染给儿童,使婴幼儿得手足口病。
及时就医,避免交叉感染.如果孩子出现发热、出疹等症状,请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患儿,要避免与其他儿童,尤其是避免和更小年龄组的儿童接触,减少交叉感染。

【版权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科学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科学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biz@minimouse.com.cn

版权所有 中国科学网www.minimous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