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网手机版

首页 > 生命科学 > 资讯 > 文章详情页

聊城市:临清市扎实推进卫生计生健康扶贫工作

临清市卫生计生局按照“精准扶贫、健康扶贫”工作要求,结合卫计系统的行业特点,立足工作实际、创新体制机制,全力实施健康扶贫工程。

建立扶贫济困长效机制。成立了以局长任组长,分管负责人任副组长的健康扶贫领导小组,设立五个专项工作组,同时实行科级干部帮包制度,明确每个科级干部帮包一个镇办,全面指导健康扶贫工作,及时掌握工作进度,协调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全力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切实减轻因病致贫群众就医负担,助力精准扶贫,不断提高健康扶贫工作实效,大力推进“健康临清”建设。

摸底排查全覆盖。前期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工作摸底排查,抽调乡镇卫生院、乡村医生及村干部等精干力量组成摸底调查团队,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人口进行逐一入户调查,建档立卡,确定全市共有9239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群众。

组建“1+1+1”县、乡、村三级医疗帮扶团队。市级专家团队在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抽调70名业务骨干组成、镇级医疗团队由各镇(街道)卫生院抽调的176名医务人员组成、村级医疗团队由569名乡村医生组成,“1+1+1”县、乡、村三级医疗帮扶团队由共计819名医生组成。

建立健康扶贫入户服务台帐,实施精准健康扶贫。各责任团队医生和当地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入户走访,发放联系卡建立与因病致贫返贫群众的联系渠道,同时建立健康扶贫台帐,责任团队按规定要求进行服务的同时做好相关记录。健康扶贫责任团队对于这些因病致贫返分贫群众不同的情况和病种有针对性地对这些特定人群进行个体化的健康扶贫,为贫困群众提供日常疾病诊疗、康复指导、健康教育、上门访视、体检等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至少每月免费进行1次上门访视和康复指导,每季度免费开展1次集中健康教育和咨询,每年免费进行1次体检。

分类救治,统筹推进。经过一系列的细致排查、摸底、体检,发现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尿毒症、重性精神病等重大疾病为主要致贫原因,市卫计局始终坚持分类救治,统筹推进;属地为主,上下联动的救治原则,对贫困患者进行分类救治。能够一次性治愈的,组织医疗专家集中力量实施治疗;需要住院维持治疗的,由就近具备能力的医疗机构实施治疗;需要长期治疗和健康管理的,由镇(街道)在城区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指导下实施治疗和康复管理的原则进行统筹兼顾,稳步推进。自开展健康扶贫分类救治工作以来,除对特定疾病如儿童先天性心脏病、血友病等实施相应优惠政策外,累计为1067名贫困患者减免费用2.2万元。2016年,该局已经完成对患37种疾病的4080名患者进行分类救治目标任务,2017年截至目前,已为2269名贫困患者落实分类救治工作。

三免三减半让贫困群众看得起病。对因重大疾病、慢性病、残疾致贫的贫困户、特困户给予“三免六减半”,“三免”包括便民惠民门诊免收普通门诊挂号费、诊查费、(含基层医疗机构一般诊疗费)门诊病历工本费;“六减半”包括门诊心电图、B超、胸部透视、治疗费、专家门诊检查费、大型设备检查费减半收取。“三免六减半”政策让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人员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家庭支出。

贫困户邻里互助,精准扶贫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在全市省定贫困村中全面推开“贫困户邻里互助护理”工作。整合政府、医疗、社会三方资源,动员贫困户、先富群众、党员干部三方力量,通过三种互助护理形式,精准确定互助对象和护理责任人,实现对因病致贫贫困户“心贴心、面对面、零距离、全方位”的帮扶,解放出更多劳动力外出打工、发展生产,加快因病致贫家庭脱贫步伐,实现全市精准扶贫和精神文明建设双丰收。目前,全市85个省定贫困村中每村设置2个公益护理岗位,招聘了公益岗位护理员170名,结对帮扶贫困户695户,解放贫困劳动力410余名,年可增收360余万元。

强化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广泛普及健康知识。针对贫困群众慢性病、多发病日常护理和预防知识匮乏的现状,临清市卫生计生局与市广播电台联合推出的大型公益性卫生健康专栏《健康在线》栏目中为贫困群众做细致的系列讲解,《健康在线》栏目开播至今,共播出280余期,惠及全市25万余人。同时,市卫计局利用节假日、活动日等到学校、养老院、社区、群众家中开展义诊和健康宣教,向群众传授疾病预防、简单治疗、康复保健和健康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知识技能。

【版权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科学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科学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biz@minimouse.com.cn

版权所有 中国科学网www.minimous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