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网手机版

首页 > 农业 > 要闻聚焦 > 文章详情页

吃上“营养套餐”马铃薯绿色增产

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等4家单位集中力量,形成了绿色发展技术集成模式,使马铃薯平均每亩节水10%、节肥15%、增产10%

9月,内蒙古乌兰察布马铃薯绿色发展技术示范基地进行了收获的季节,一垄垄马铃薯列队整齐,等待着“检阅”。作为项目负责人,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金黎平迎接来自全国的马铃薯科研人员参观试验成果。

为探索不同主产区、不同生态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最优解决方案,从5年前开始,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以下简称蔬菜所)等4家单位集中马铃薯研究力量,从优良品种、水肥精准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全程机械化和产后加工等方面进行研究,逐步形成了绿色发展技术集成模式,并在全国范围内示范推广。

良种良法配套

金黎平介绍,马铃薯的繁育过程易被病毒、类病毒、真菌和细菌等病原侵染,造成产量减少和品质降低,其中真菌、细菌类病原能够通过化学方法防控,而引起种薯退化的病毒病尚无有效的化学控制办法。

“良种是否能带来高产,还需良法的辅助。”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何萍说。除了种薯和肥料,水分也对马铃薯的产量影响巨大。

为此,研究人员设计出智能化控制的水肥一体化系统,在灌溉的同时将肥料溶解于水中,输入到植株根部土壤。该系统还可分次追加水分和养分,实现了马铃薯关键生育期的水肥要求,并且可以根据品种特性适当调整养分施用比例,实现远程控制。

项目组成员刘建刚博士介绍,采用水肥一体化精准微灌技术后,马铃薯平均每亩节水10%、节肥15%、增产10%。

农机农艺融合

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问题也牵动着科研人员的心。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表示,当前,很多智能农机仍处于理论研究时期,距离实际应用还有许多难题需要解决,耕整、种植、田间管理和收获等机械化依然是重要发展方向。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蔬菜所研究人员以无人机为平台,搭载多传感器,利用遥测遥控技术、通信技术、GPS差分定位技术和多传感器协同控制技术等,可快速获取田间作物冠层的高分辨率影像信息,经过数据处理及建模后,实现关键生育期田间长势信息监测的数字化和可视化应用,提高田间管理效率。

刘建刚介绍,该技术可用于解析出苗率、冠层覆盖度、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和生物量等信息。

绿色增产增效

近年来,马铃薯原原种疮痂病发生日趋严重。研究人员采用植物免疫激活剂和有益微生物联合进行种薯拌种,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

此外,蚜虫是传播马铃薯病毒病的天然媒介。针对马铃薯的重大害虫——马铃薯块茎蛾以及蚜虫、蓟马等小型传毒媒介昆虫,研究人员采用食诱剂、灯光诱杀、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技术,将害虫与马铃薯隔离开。

据统计,绿色综合防控技术的病虫害平均防控效果达60%以上,减少农药施用30%以上,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据《中国科学报》)

【版权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科学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科学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biz@minimouse.com.cn

版权所有 中国科学网www.minimous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