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网手机版

首页 > 农业 > 要闻聚焦 > 文章详情页

“愿做小小的一粒沙,铺好现代农业这条路”

本报记者 王革委

近日来,记者在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牛蹄、坝河、张滩等三个边远乡镇行走一周,与现代农业园区负责人、新型职业农民来了一次近距离接触。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程学安、陈荣堂、崔世满三人是企业、合作社的投资人,创造效益、带领更多群众脱贫致富是他们的追求。这个过程或许辛苦而漫长,但这三名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做好了迎难而上和坚持的准备。

程学安:给贫困户带来稳定增收

“我成立合作社的初衷,就是看着整片的撂荒土地心疼,看着一部分人员不能外出务工在家里受穷心急。于是我花费几十万元,历时半年时间,整理好荒芜了好多年、长满灌木的土地,只为让无法外出务工的人员在家门口挣钱,让大家看看传统农业如何向现代农业转型。我愿做小小的一粒沙,铺好现代农业这条路,让人们看到发展现代农业的希望。”7月10日,汉滨区祥盛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程学安对记者说。2017年,他筹资100万元成立了合作社,推行“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模式,村贫困户以土地入股摇身一变为股东,实现了资源变资产,年年享受分红收益。

崔世满:帮助乡亲们在家门口赚钱

“有一种责任感催着我奋斗!父辈们用锄头挖出来的土地,却因为年轻人外出打工,大部分都撂荒了,看着实在可惜!于是我下定决心帮他们留在家乡,使其既能照顾父母孩子,又把地种了,还能在家门口挣钱,这该多好呀!”7月12日,在山坡上的红薯地旁,汉滨区坝河镇鸭鸽山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崔世满告诉记者。

他用行动践行了自己的梦想。据了解,崔世满建成了汉滨区首家规范化大型粉条加工厂,年产优质红薯粉条30万斤,销往全国各地,年产值达到450余万元,带动贫困户157户612人,人均增收达487.5元。

陈荣堂:让父老乡亲过上好日子

“让家乡的父老乡亲过上好日子,让我们的后代不再重复我们走过的贫穷路子,这就是我的目标。”7月11日,谈及产业脱贫,安康市京康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顾问陈荣堂如此说道。

2015年,京康公司被确定为陕西省现代农业产业精准扶贫试点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能人+农户”模式,多层面、全方位开展产业精准扶贫。几年来,通过土地流转、园区务工、合作建园、物资扶持、收购农产品、股权收益分红等措施带动牛蹄镇建档立卡760户贫困户2555人脱贫致富,取得了显著成效。

【版权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科学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科学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biz@minimouse.com.cn

版权所有 中国科学网www.minimous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