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网手机版

首页 > 农业 > 要闻聚焦 > 文章详情页

猕猴桃叶片卷曲,到底是药害、病害还是缺素?别再傻傻分不清楚了!

中国科学网 www.minimouse.com.cn

由于猕猴桃叶片比较薄、脆、界较明显,面积相对较少。由于猕猴桃叶片比较薄、脆、叶面积大,夏季气温高,干热风、长时间阳光照射,叶片容易干枯、卷曲,甚至导致叶片和果实出现日灼现象,降低光合作用,影响果实产量和品质。猕猴桃幼叶卷曲--引起幼叶卷曲的现象还真的不少,而果园的实际情况只会更复杂,药害、病害、缺素傻傻分不清楚吗?

关于猕猴桃幼叶卷曲,大致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药害引起

引起药害的农药主要是石硫合剂,如果使用浓度过高或使用时期不对的话,很容易造成药害,如果春季喷施浓度过高就会造成新生叶片畸形。

特征区别:

叶片发生皱缩,叶缘向上卷曲,叶面畸形,部分叶片正面会有褐色如同晒伤一样的块斑。叶片边缘出现“叶脉细微延伸”的错觉。

如何防治:

1、选择合适的用药时间,在落叶以后修剪完成后开始使用石硫合剂,浓度可以达到4~5波美度。

2、降低使用浓度,在生长季节使用石硫合剂时,浓度应该在0.3波美度以下。

二、溃疡引起

溃疡也喜欢来凑热闹,猕猴桃新生叶初染溃疡病时出现褪绿小点,水渍状,叶片边缘焦枯,卷曲。幼叶染溃疡病的时候天气刚刚转暖,染病后期会出现不规则的多角形褐色病斑。

特征区别:

边缘焦枯,能够看见明显失绿呈现水渍状的边缘。

三、晚霜引起

晚霜危害多发生在偏的栽植地区,时间一般是3月下旬至4月中旬。初春温度回升时,树体便会开始萌动,这时候气温回升快,但是到3月下旬至4月中旬的时候,时常会出现气温突然骤降的现象。对新梢、花芽、新叶等都会造成晚霜冻害。

特征识别:

从发生时期上来区别,一般发生在4月份交常见。另外与溃疡病引起的幼叶卷曲区别在于,溃疡病能引起叶边缘焦枯,且分界较明显,面积相对较少。

如何防治:

1、早春灌水。根据天气预报,如有寒流或霜冻到来,可提前浇水,减轻冻害。降低土壤温度,延迟树体萌动。

2、喷防冻剂。在晚霜冻害发生之前,全园喷布10000倍芸苔素内酯或1000倍噻苯隆或寡糖,可减轻冻害损失。

3、采取应急措施。关注天气预报,寒流来临之前,在果园上风向每隔15米左右设置一个放烟堆。或者在寒流来的前一天下午或傍晚,向树体喷0.3%~0.5%的蔗糖水溶液,夜间寒流袭来时,喷到果树的水分,在遇冷结冻时散出潜热,使树体温度不致骤然下降,能减轻或防止晚霜危害。

四、缺钙引起卷叶

钙主要存在于细胞壁的中层,对细胞起支撑作用。钙素营养在植物体内回形成不溶性的钙盐沉淀下来,难以移动,所缺钙症状会表现在生长点上。

钙属于微量元素,在植物体内不像氮等大量元素能够重复利用,缺钙时植株的幼嫩部位无法利用老叶中贮藏的钙。

而缺氮时,由于氮在植株体内可以移动,根系吸收的养分当中氮不足时,幼嫩部位可以吸收利用老叶当中的氮元素,所以缺氮症状表现在老叶上。

特征识别:

钙主要存在于细胞壁的中层,对细胞起支撑作用。钙素营养在植物体内回形成不溶性的钙盐沉淀下来,难以移动,所缺钙症状会表现在生长点上。

钙属于微量元素,在植物体内不像氮等大量元素能够重复利用,缺钙时植株的幼嫩部位无法利用老叶中贮藏的钙。

而缺氮时,由于氮在植株体内可以移动,根系吸收的养分当中氮不足时,幼嫩部位可以吸收利用老叶当中的氮元素,所以缺氮症状表现在老叶上。

特征识别:

缺钙时,幼叶卷曲畸形,多呈现缺豁状,或从叶缘开始变黄坏死。另外,植株会出现叶焦病,因为缺钙可能会导致硝酸在嫩叶中积累,使生长点萎缩,嫩叶边缘烧灼状。缺钙严重时会引起叶片基部的叶脉坏死和变黑。如何防治:

一般在猕猴桃果园广泛施用石灰或钙含量高的肥料(磷酸钙、硝酸钙,含钙20%。),缺钙现象极少发生。一旦表现缺钙,可在生长初期叶面喷施0.1%氯化钙水溶肥。

五、缺硼引起卷叶

硼在植物体内也是不易移动的元素,硼不是植物体内的结构成分,但是在形成新器官时必不可少。猕猴桃缺硼时,未成熟的幼叶(比嫩叶更加幼嫩)加厚,畸形扭曲,通常枝脉间的组织向上隆起。严重缺硼时,植株节间伸长收到限制,植株表现矮化。

特征识别:

猕猴桃缺硼最先表现在嫩叶近中心处产生小而不规则的黄斑,接着在叶脉两侧扩展形成大面积的黄斑,而叶脉通常保持绿色。缺硼多发生在沙质土壤和有机质含量低的土壤中。

如何防治:

对缺硼的土壤预先施用硼肥,适时浇水,防治土壤干旱;不要过多使用石灰肥料,多用堆肥、厩肥,提高土壤肥力。另外,可以施用硼砂或叶片喷施硼酸水溶液。□大圣

【版权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科学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科学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biz@minimouse.com.cn

版权所有 中国科学网www.minimous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