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网手机版

首页 > 农业 > 要闻聚焦 > 文章详情页

呵护好农产品公用品牌

阳澄湖大闸蟹名气在外,巨大的需求也让不少商人动起歪脑筋。日前,江苏苏州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通报,下属某理事单位伪造蟹扣、以外地蟹冒充销售,受到处罚。

本地企业为何还造假,难道不惧“阳澄湖大闸蟹”这一公用品牌受损?作为区域公用品牌,它赋予一定地域内某类产品独特的“光环”,且不为个人或企业所独有。一些个体售假者中饱私囊,品牌损失后果由集体共同承担。农产品兼具地域性和同质性,使“借光”变得容易。如果说辨识外来造假还有迹可循,那么当新鲜的农产品带着防伪标识来自你所期待的原产地,那就真假难辨了。

近年来,农业品牌建设蒸蒸日上,各地挖掘特色农产品,利用“一县一品”等模式,有效促进了产区农村经济发展。截至去年底,全国“三品一标”获证产品总数达到12.1万个,比2016年增长12.4%。今年年初,71个农产品被列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与此同时,品牌保护却相对滞后,但凡小有名气,就会出现产区内搭便车、蹭品牌等现象。五常大米、赣南脐橙、西湖龙井等人们熟知的区域公用品牌,几乎无一例外。

保护公用品牌要靠行业自律,更需机制保障。防伪升级、教育警示,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归根结底,个体、企业、行业协会之间应建立更为紧密的利益联结,要让市场营销手段更有效,对造假者处罚措施更有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擦亮农产品公用品牌,终究要靠质量。背靠大树好乘凉,品牌打响后,倘若在质量提升上不作为,公用品牌便不过是徒有其表。今年8月,《中华绒螯蟹商品蟹标准》发布,剥离各种因素,按照大闸蟹本身特点分出五个等级。在农产品质量评估上,要回归核心指标,而不应仅仅以产地论好坏,着眼个体质量,才能打造真正的“金字招牌”。(据《人民日报》)

【版权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科学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科学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biz@minimouse.com.cn

版权所有 中国科学网www.minimouse.com.cn